交流感想
Bucerius交流报告
四 个 月 @ 汉 堡
2013级法学硕士 王佳琦
昨天下午在到外事处看到小朋友们面试,才意识到新一轮的出国交流又展开了。时间过的真快,原来我已经从汉堡回来三个多月了,而去年的此时,我刚刚获得了去汉堡的机会,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与汉堡的不解之缘已经开始了365天。
缘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不禁回想起去年的此时,我是带着怎样一种激动的心情来准备出国的各种事宜的:办理存款准备金、APS审核还有签证手续,这几项必备的材料在准备过程中都需要提前预约并且掌控好时间,否则可能会耽误整个递签流程,较之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加复杂的办签流程也让我在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严谨态度,而中文说的特别溜的签证官小哥也真的是让我见识到了聪明的“汉斯”;递签录好指纹之后,买好了汉莎航空的联航机票,从上海出发经由法兰克福转机到汉堡,看着一个又一个德国乃至欧洲的城市的名字在眼前渐渐清晰,我知道我将一个又一个地去认识它们,走在它们的街道上,这种丈量世界的豪情难以名状;租到汉堡郊区的学生宿舍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想象学长描述中的小院子里的长椅是什么样子,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煮国际版的“满汉全席”又将是什么样子;准备中唯一虐人的就是同行的小伙伴签证已经到手两周了的时候,我的签证依旧没有任何音讯,等待的那两周每天脑子里除了签证没有其他事情,忍不住用中文、英文乃至我不懂的德语向德国驻上海使领馆写催签信、甚至向汉堡外管局写了问询邮件,而出乎意料的是汉堡外管局是回复最快的,告知我他们早已批准了我的入境申请,为何签证还没发可能是国内的处理程序的拖延,高效率的回复让我放下了悬着的心,也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在德生活充满信心。
经过了将近12个小时的飞行,到法兰克福的时候我们稍微落地了半个小时左右,缓冲了一下已经肿胀的双脚,在连接桥上呼吸了一下在德国的第一口空气,新奇地打量着周围,看着候机室里的外国人们,终于有种出国了的实感,我们也算是这里的外国人啦。接下来的飞行,相比之下就非常的短暂,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汉堡。汉堡机场,在这之后的四个月里我曾数次从这里出发到其他的城市,又数次从外面飞回到这里,最后的最后,我不舍的从这里踏上归国的飞行旅程。从陌生好奇地打量着机场的设施和构造,到后来我可以闭着眼睛说出左边是T1航站楼,右边是T2航站楼,经过安检之后,穿过免税店迷人眼的“花丛”,向左是A字头向右是C字头登机口,有排排的候机座椅和专门的吸烟室,在小餐厅和自动贩售机旁边,有技师提供价格不菲的推拿按摩服务,这是国内的许多机场没有的服务,有几次很幸运地看到有人在接受“服务”,按摩到可以听到骨头的声音,对于常年飞来飞去的商务人员想来应该是非常舒服解乏的,这也算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小侧面吧。
机场出来直奔宿舍投放行李,早就听说欧洲打车是相当的贵,所以备选的交通方式便只剩下轨道交通了。在欧洲的四个月我在每个经过的城市都体验了一把轨交,从未与外国“的哥”打过交道,虽然避免了挨宰的命运,不知为何却有些小小的遗憾。说回轨道交通,来汉堡的头一个难题就是买票,出国之前在银行兑换的欧元最小都是50欧面值的,看到售票机器上的标识“只接受硬币或5欧以下的纸币”的时候,真是手足无措,还好同行的小伙伴机智,事先准备了硬币,才得以上车。通过电梯下到站台的时候,抬头就可以见到各种语言的“欢迎“的字样,一眼便看到中文,瞬间又感受到了汉堡的亲切和国际化。其实出行之前,是有过语言方面的担心的,因为我一点德语都不懂,然而在汉堡甚至欧洲所有我走过的城市,几乎没有遇到任何语言上的问题,可以说若只是为了旅游和生活,英语的普及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学习其他小语种的必要性都被弱化了。经过大概四五站,就到了我们的宿舍区Kiwittsmoor,这几站的报站名我用手机录下了音。此前我并不知道当我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我会如此舍不得。我依然记得12月30日那天凌晨5点钟,天还没亮,昏黄的路灯照亮着前两天才下过雪的扑满冰碴的街道,宿舍门口的电子指示牌上显示着今天的温度和社区实时噪音分贝,一如8月末我刚来这儿时的样子。一路推着沉重的行李箱祈祷着不要吵醒太多人和不知躲在哪里冬眠的小松鼠们,最靠近地铁站的那户人家院子里的圣诞树和树下的小驯鹿造型的灯依旧暖洋洋的亮着,地铁站入口左侧的小杂货店还没有开门,没有办法和那个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他的黑人Sister(教会姐姐)的德国小哥说再见。走到站台上,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等车还有很多人从车上下来,无论是刚下夜班还是起早上班,都让人肃然起敬,当然偶尔也是有酒鬼乱入的。全车上只有我一个人拖着巨大的行李箱,背着鼓鼓的登山包,最后一次坐这段地铁的心情相当的复杂,便是那种他人只是短短的出一次门,而我竟永远地成了这里的过客这般的孤寂和忧伤。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此言非虚。只好拿出手机录下报站名的德语女声,每过一站,我知道我在同汉堡一步一步地告别。这个曾经在我每次短途旅行后非常期盼回到的温暖小筑,可以让我放松休息恢复元气的避风港湾,终于成为我生命的过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忆起我在汉堡的生活,其实是蛮简单的几点一线:学校、宿舍、超市,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几个地方“打卡签到”。这里有最真诚的朋友,有最热心的老师,所有遇见的人们都帮我把在汉堡的生活过成了一个美丽的梦。
与Bucerius校园的邂逅是在我到达汉堡的第一天的下午,阳光满溢,开放式的校园里绿意满满,青藤攀援着一面墙绽放着绚丽的色彩,绿油油的草坪上有小松鼠和小兔子在奔跑,晒太阳的学生谈笑晏晏,教学楼颜色鲜明亮丽,Auditorium里有其他的校友返校和外事酒会,学校旁边就是汉堡市中心最有名的花园,最尽头一端通向汉堡历史博物馆,另外一头是地铁站,出来穿过小花园和植物园就到校园了,有时候还可以特意绕道去小河上的桥转一圈,或者去看看那个小型的人工瀑布。十一月份以前的每一天,公园里一直有卖美味冰激凌的小亭子,打工的小帅哥服务员会说简单的汉语,每次都灿烂地跟我们边笑边说话边把我们的冰激凌球打的大一些。深秋里的汉堡和上海一样多雨,偶尔有冷冷的冰雨,校园却并不会因此而冷清,早早就挂上圣诞饰灯的Auditorium还有一直灯火通明的通宵图书馆衬托得雨夜的校园更清晰明朗。
我是如此喜爱Bucerius的校园,每周至少会有三四次的外事活动在这里举办,Bucerius在我眼里就是一朵美丽的“交际花”。而对外的交际花对待我们交流的一百多位同学更是上心,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一直到离开汉堡,甚至到现在,我一直可以感受到它对每一个学生(校友)的关怀。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所有的邮件都会在超乎想象的时间内快速地得到回复,无论你遇到的难题关涉学习、生活还是任何方面,无论负责的老师是否在度假,所有的学生都会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可以说Bucerius外事办的老师们刷新了我对行政人员的印象。具体的事件无法一一表述,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在学期终了、期末考试结束的当天晚上,我们一大半的交流生自发的举办了一个答谢party,有同学表演钢琴和小提琴,有同学做了pie和蛋糕过来,我则是特意出去买了红酒,全部都是为了感谢外事办的三位老师Sabrina、Annalena和Balin整个学期对我们的帮助和指导,感谢他们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帮助我们快速破冰,组织buddy family开展烹饪大赛,圣尼古拉斯节的时候带我们去吕贝克旅行还有发特色的Nicolas巧克力,帮助我们直接地感触德国传统节日文化,更不用说期末考前夕她们为我们缓解压力而举办茶点会和Glühwein(温酒)party的温暖心意。
这里有我萍水相逢的朋友们,或许很多人以后再也见不到,大家分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是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会记住汉堡的这个夏天。有的小伙伴在这期间举办了订婚仪式收获了甜美的爱情,有的小伙伴获得了在当地律所的实习机会,所有人都收获了的就是友谊。有一个印度的女孩子说的一句话我深表赞同,我们都是这样看待交流生活的,这四个月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人们,给了自己一次从头来过的机会,可以在陌生的地方重生(Restart),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做最真实的自己。我们都这样热切的希望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快速地交到好朋友,因为我们知道四个月后的分别会让我们的友谊戛然而止,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热情地燃烧着友谊,极尽真诚,不留遗憾。我们也是这样实践的:住在Kiwittsmoor的小伙伴们组成了Kiwi Family,平时一起坐地铁去上学一起下学还一起去购物,周末偶尔组团去听歌剧,还在宿舍里为同伴的生日举办party通宵庆祝,更有热情的同学相约在一起出国旅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寝室的某次夜聊,先介绍一下背景:我的宿舍住了四个女生,有嫁给美国人并在UC伯克利读书的德国女生,有在纽约大学读书的印度裔美国女生,还有来自南非的女孩,加上来自中国的我,简直可以称为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德国女生是素食主义者,印度裔女生喜欢做咖喱,南非女生喜欢用烤箱做菜,我则是各种煮汤煮粥,我们如此不同,却又相处甚好。原以为外国人都是喜欢喝咖啡的,结果发现她们比我更喜欢喝茶,在厨房的公共区域里面,常备的一直有薄荷茶和小雏菊花茶等。我们各自的兴趣不同,所选课程也不同,但是我们相处的十分融洽,经常有人买花回来装饰公共区域,餐桌上有个角落是我们的“零食区”,大家会把自己觉得好吃的或新鲜的东西放在这个区域,给室友们和其他来访的客人们分享。那么说起这次夜聊,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们讨论的话题虽然是爱情,却让我了解了不同的国家和种族的不同的婚恋观乃至时至今日仍旧存在的不同肤色、人种的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印度裔女孩的家庭一直不同意她的非洲黑人男朋友,因为她们家族的宗教信仰使得她的父母坚持认为她最好是和本族的人通婚,次佳的选择是和白人结婚,而她的非洲黑人男朋友无疑是她家族最无法认同的。虽然说奥巴马当总统了,虽然说美国是世界上号称最平等最自由的国家,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偏见无处不在。说着说着南非女孩给我们讲了南非的现状,与美国白人社会地位远高于黑人和其他人种的情况不同,她说在南非,白人的社会地位远远没有当地黑人高,还有很多不平等的政策,比如同样的大学入学考试,黑人只需要差不多的分数就可以取得入学资格,而白人则需要考到更高的分数才有入学机会;而这种不平等同样体现在就业方面,例如律师和医生这类传统的体面的职业,白人需要付出比黑人多很多的努力、取得更优秀的成绩才可以得到机会。听完她们的叙说我非常震惊,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世界各地竟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还有形态各异的不平等存在。
与此相比,我们的课堂就相当的平等和自由了。教授们随时接受同学们的提问,特别欢迎甚至是鼓励同学们打断授课,提出自己的疑问,而欧美的同学们在这方面确实非常的积极主动,不可否认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的幼稚甚至无厘头,但是总有善于思考的同学可以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而教授们也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遇到好的提问,教授们就会有一种棋逢对手的兴奋感,一来一回的交锋之间,作为旁听者也可以获益良多。难以忘记我们在学习Negotiation和Business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这两门课程的时候,分组做过的角色扮演,使我真正了解决策的过程以及谈判中对于突发情况的解决办法。这些小班授课使得我必须要直面自己,直面他人,本属于“沉默的亚洲人”,却也被逼着上了“战场”,而这数次体验感受并不差,甚至到最后我会希望说多有一些这样的发言机会,让外国人更多了解一些中国和中国人的想法。难以忘记Corporate Governance课程,我们的考核形式是分组做presentation,按小组表现整体打分,我和我的组员们在周日的下午风雨无阻地赶到学校的咖啡厅讨论案情,更是在晚上十点半下课后又在学校彩排到凌晨才赶着最后一班地铁一点多才回到宿舍。当我对于组织同学讨论表示非常紧张的时候,我的队友们热切地鼓励着我,告诉我他们都曾紧张过,并且现在依旧会紧张,但是一站到台上他们就会把台下的人都当作白菜,全然忘记紧张这回事。在教室前,我果然没有那么紧张了。在presentation结束之后,我们获得了教授和其他同学们的掌声和认可,队友们对我的进步称赞不已,这也让我感受到了国外小孩的热情和真诚。我们的团队合作也不出意料的拿到了A的好成绩。
紧张的课后我们会去咖啡厅喝咖啡,去食堂吃物美价廉的火腿,去超市和集市采购生活必需品。在Bucerius的食堂里我遇到了在学校IT部门工作了五六年的韩国人,还和去年来复旦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交流过的德国男生聊起复旦聊起上海聊起中国,他热衷于向我推荐他执笔的“政治与社会”(Bucerius自办报纸),而我却无法坦言相告为何中国人喜爱谈论经济超过谈论政治;在超市我们遇到很多个对我们说日语你好的德国爷爷,他们总把中国人错认成日本人,于是我就一遍一遍地说我是中国人,这种情况在我游历欧洲期间发生了好多次,也一遍一遍地让我意识到祖国之于我是何等神圣的存在;在每周二下午的集市上,固定的水果摊那里每次都可以见到曾在上海体育大学交流过的德国男生在卖水果,他的中文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标准……
还有阿尔斯特湖边美丽的少女堤,还有汉堡市政府旁边海鸥围绕的白色长廊,还有夜晚异常热闹的“绳索街”,还有周日早上港口边的鱼市……汉堡,直到离开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如此地怀念你的每一个角落,若有机会,我还是要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每一处风景。最后,感谢我的母校复旦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赐予我这次珍贵的交流机会,四个月很短,但足够成为我记忆里最难忘的时光。